雛雞指孵化出殼后至4周齡的小雞,這一階段的飼養稱為育雛期。這個時段雛雞具有體溫調節能力差,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與抵抗力較弱,消化道容積小,消化能力較弱,體溫高,呼吸快,新陳代謝旺盛等諸多生理特性。因此,雛雞的培育是蛋雞籠養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,關系到整個養殖生產的成敗。
1 保溫關
育雛的方法可因地制宜,不必盲目照搬外地經驗,關鍵在保證育雛舍內溫度。雛雞的保溫形式分為人工保溫和自溫育雛兩種。
2開食關
雛雞飼養要注意“三開”,即開水、開食和開青。第一次喂水叫“開水”,第一次喂食叫“開食”,第一次喂青叫“開青”?!叭_”時間的早晚和效果好壞對雛鵝以后的生長發育有很大影響。出殼l~3 d,一定要使雛雞學會飲水和吃食,開食越早越好,一般應在雛雞毛干后能站立行動時就可開食。蛋黃吸收良好的雛鵝在出殼后12~16 h就有采食行為,這時便可以調教喂食。開食過晚往往會有一部分雛鵝不會采食、飲水而死亡,即使蛋黃吸收不好的大肚皮雛鵝,也應該在24 h內“三開”。這樣,可促進蛋黃吸收和胎便排出體外。
3 防濕關
潮濕對雛雞影響很大,潮濕環境是育雛的大敵。一般高濕低溫時,雛雞容易感冒和下??;高濕高溫時會因悶熱而造成代謝與食欲下降,抵抗力減弱,發病率增加。因此,育雛室應選擇地勢高燥、排水良好的地方興建。育雛室還應注意通風透光,門窗不宜緊閉,注意勤換墊草,保持地面干燥。l~10日齡濕度60%~65%,lO~20日齡濕度60%~70%即可。
4放牧關
雛雞脫溫與放牧:當外界氣溫較高時,雛雞在出殼3~7 d時可逐步結合放牧與放水活動,逐步外出放牧,逐步脫溫。但在夜間,尤其是凌晨2:00—3:00氣溫較低時,應注意適時加溫,以免受涼。外界氣溫低時,特別是冷天出殼,10~20 d才可外出放牧,20 d時可以完全脫溫。冬季育雛可在出殼30 d左右脫溫。放牧應選擇晴天,氣溫不低于15℃,待露水蒸發后再放,20~30 d時可以整天放牧,但在陰雨天應避免放牧。
5防疫關
育雛階段所用的各類飼料要保持衛生、新鮮,育雛室和運動場要經常打掃,及時清除糞便和污染物,墊草要勤換,飼料槽、飲水盆要每天清洗,定期消毒。育雛室晚上要有專人守夜,掌握燈光照明,觀察雛雞動態與防鼠害、防蚊,在夏季晚上應用無毒蚊香驅蚊。1周齡內在飲水中加入0.05%高錳酸鉀、電解多維、葡萄糖、氧氟沙星提高抵抗力,控制腸道感染。1日齡內注射瘟抗血清,7日齡注射禽流感疫苗,15日齡注射副粘病毒疫苗,其它疫苗可根據疫情適時注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