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些養殖技術培訓推廣會上。不斷有養殖戶朋友問及關于蛋雞籠養殖延長產蛋周期的問題。這個問題有兩個側面,一是如何更好的延長產蛋周期。二是延長產蛋周期好不好,有什么優勢。
從理論上說,延長產蛋周期.可以拉長育雛育成與老雞淘汰和新雞開產的時間循環。給育雛育成較多的選擇時機。連續的拉長可以降低育雛育成費用投入.減輕勞動力支出,減少周期總體飼養量。減少飼料、水、土地資源的利用: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。
從技術角度說.現有的高產蛋雞的產蛋性能遺傳水平的發揮應該是20千克,可實際上.由于飼養環境和管理水平所限,一般只能達到17~18千克,提升空間肯定有。歐盟提出的100—500計劃是指蛋雞飼養100周齡可以產蛋500個.據說在實驗條件下是完全能夠達到的。我國蛋雞養殖素來稱500天.可近些年這個時限已有所突破.許多養殖場都可以達到530~560天仍能保持80%的產蛋率,有管理好的還可以延長至600天。所以,在家禽育種技術和飼養管理技術的雙重提高情況下.更長的有效益的產蛋周期是肯定能做到的。
蛋雞延長產蛋周期有其不可忽略的優勢,但是也還有具體問題有待解決。比如.在老養殖區,病原積累多.環境污染重,青年雞育成指標不理想,飼料品質參差不齊.導致產蛋高峰期過后產蛋幅度下降過快.難以維持盈利點以上的產蛋率。這就要從上述幾個方面加以改善才能奏效。再比如,盡管飼養管理做到位,但隨著產蛋周期的延長,會出現蛋重增大、蛋殼增厚或相反——蛋殼變薄的自然生理現象,進而影響裝箱銷售。
隨著雞的日齡增大.機體對日糧中鈣的吸收率也會降低,骨骼健康程度會下降,代謝疾病會增多,機體生殖激素分泌降低,忽然停產和畸形蛋、破蛋率也會增 多。筆者以為,要解決這些問題,最關鍵的不是遺傳或管理。而是飼料營養。一方面全價配合飼料要更加精細化、精準化、時段化、類型化;又一方面,要有更好的微生態制劑輔以更完善的消化吸收,尤其是對鈣磷的吸收。大家都知道一枚蛋殼形成需要機體動員輸出2.2克鈣,蛋內物質含有大約28毫克的鈣,假設產蛋到72周齡,產300枚雞蛋,理論數據是大約700克鈣,這包括了無殼蛋、軟皮蛋、薄殼、裂紋、沙皮蛋的鈣消耗量。而實際上,連同不同階段的生理性流失在內.雞體累計要輸出超過850克鈣(0.85千克鈣),這其中,有2/3的鈣來源于日糧,1/3的鈣來源于機體骨質,這就需要機體有充足的鈣儲備以減少流失。這方面的“開源節流”不應在高峰期過后才開始,而應在盛產期就實行。日糧鈣源充足有余容易做到,而要達到機體鈣源儲備有余、日糧鈣源吸收充分、流失鈣補充及時.則需要在外源性輔劑的協助下來完善。